盧昱(以下簡稱盧):“啊,跟你走,裁一片白云我跟你走,潔白的情愫請你收;折一根柳枝我跟你走,把春色帶到天盡頭;我走千里,我走萬里,孩兒總是牽著媽媽的手。”嘿嘿,看了央視青歌賽里張喜秋用美聲唱的《跟你走》,我也禁不住想吊著嗓子、捏著鼻子學兩句,哎,我倆身形相仿,唱功咋差這么大呢?!
陳巨慧(以下簡稱陳):嘿,就你那兩嗓子還想上青歌賽啊?知道青歌賽是什么級別的賽事不?彭麗媛、關牧村、殷秀梅、宋祖英、閻維文、張也、王宏偉、劉和剛等觀眾最為熟識的歌唱家都是從青歌賽中脫穎而出的,說是我國演唱領域的頂級賽事一點也不為過吧?
盧:哼,我知道啊!它像一個充滿夢幻音符的留聲機,一顆顆璀璨的音樂明星從這里起飛,點綴著中國的音樂星空。但我這個業余歌手也可以去試試,唱個流行嘛!咱唱功不行,去整個快問快答還是可以的。你看有選手連《本草綱目》的作者是誰、世界第一高峰是啥都答錯,還有選手一道題都答不對,現場一片嘩然,真替他惋惜!
陳:哈哈,演唱得分墊底,快問快答得分第一,那你一定會成為青歌賽史上的那朵久開不敗的奇葩!話說綜合素質考核改成了快問快答,還真是讓我這個老青歌迷有些不太適應啊,以前這一環節是最吸引我的,許多唱功了得的選手一不小心就在綜合素質考核中摔了跟頭,大逆轉的戲劇情節頻頻上演。毫不夸張地說,對于非音樂專業的觀眾來講,選手的“露怯”和余秋雨等嘉賓的犀利點評,比一曲接一曲的高歌更有看頭!
盧:哎,俺這朵奇葩還是不要盛開了。一個比唱歌的賽事,還整那么多常識判斷題,真是別扭,扼殺了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歌手不說,到底跟音樂能扯上啥關系,簡直有點莫名其妙!
陳:絕對的公平世間難找,再說現在提倡學科交叉,督促今后從事專業聲樂藝術的歌手從其他學科中借鑒新知識,也未嘗不可啊。如果一個歌手連唱的歌詞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唱出歌曲中蘊含的感情呢?
盧:蘊含啥感情?你聽美聲、民族唱法選手的曲目,還以為是紅歌會呢,再看看流行組的歌曲,《大中國》、《冬天里的一把火》……哪有啥新作品和個人感情在里面,難怪有觀眾感嘆還不如看“中國好聲音”過癮。唱完后的評委點評跟老太太的裹腳布似的。而很多選手明知自己水平暫時還不能拿獎,卻單單沖著這裹腳布的評論而來,見一見評委,聽一聽點評。因為私下里連見一面這些音樂界翹楚都難,更別說“拜師學藝”,倘若能得到當面點撥,真是幸甚至哉。難怪很多老面孔頻頻重現賽場呢,敢情也是奔著裹腳布來的!
陳:嗨,這些老面孔哪能都是沖著評委來的。你想,一旦成了青歌賽“釘子戶”,借用青歌賽的龐大觀眾群和寬廣的媒體覆蓋面混個“臉熟”,那也是成名嘛!對此,青歌賽總導演秦新民給出的回應是“好歌手不是一日煉成的”,大賽允許歌手重復多屆參賽,并將之視為“成長”?磥砉澞拷M想培養歌手是好心,但有的選手太執著,年年炒冷飯,也沒啥進步和創新,辜負了節目組的美意,也使得觀眾膩味。雖說姜是老的辣,也不能太老啊,不然老是那幾個人多無趣,我可不愿“陪著青歌賽一起慢慢變老”。
盧:哈哈,人老賽不老,你看今年青歌賽里又涌入那么多新生力量。90后小朋友們一上場,初生牛犢不怕虎,氣場多足!他們雖沒有久經世事的滄桑,但無論是臺風還是舉止都不輸那些“老姜”,在舞臺上一亮歌喉,洋溢著青春風采,多好!
陳:羨慕了吧?要我看,90后們更像是來打醬油的。你看看,歷屆青歌賽各個唱法金獎獲得者中27歲到33歲年齡段的人最多,尤其是在民族和美聲兩個唱法中,年齡大的選手儼然更有實力。藝術在于磨礪,90后們自然明白只有摻和才能進步。
盧:如果僅僅是來走馬觀花,那這醬油打得值不值還真得畫個問號。對于這些90后的“青蘋果”,選擇參加一些地方臺的選秀節目也是不錯的,既可以積累舞臺經驗,同時又能增加生活閱歷。就跟武林高手一樣,年歲大些,比試得多了,功夫自然就不一樣,到時候再來青歌賽比拼,也未嘗不可!
陳:是啊,在各種選秀蜂擁而至的當下,青歌賽的分量也不比當年。且不說地方臺,就是央視的星光大道這些年也推出了阿寶、李玉剛、劉大成、大衣哥朱之文之類的當紅歌手,可見青歌賽早已不是通向藝術圣殿的唯一平臺!
盧:由此看來,“青歌賽是一個國家級的歌唱大賽,主要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這樣的口號盡可以少喊幾遍,在保持高水準的基礎上,順應時勢,改變姿態,節目效果興許會更好。
陳:嗯,說的是,繼續練歌吧,不打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