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之前,國家發改委一則“1200家政府定價或指導定價的景區門票"五一"期間平均降價20%”的消息,給了計劃出游的百姓一個驚喜。然而,“五一”期間,各景區明降暗升、錯時優惠的應對之策,卻最終送了百姓一個大失望。“縮水”的降價,令一些景區贏得了短期的利益,卻進一步失去了民心。
面對國家相關部門的降價令,不少景區的應對之策稱得上十分“雷人”:有聽到了風聲在節前突擊漲價、節中小幅降價進行“先漲后降”的;有選擇4月28日前、5月2日后優惠,恰恰在4月29日到5月1日節日期間不優惠,進行“錯時應對”的;也有明星景區未列入降價名錄搞“送櫝留珠”的。面對這樣的局面,無怪乎有人發出“這是在挑戰百姓智商底線”的感慨。
管理者、經營者自然希望通過漲價提高收益,游覽者自然希望少花錢多享受。站的角度不同,理解自然有差異,這些都是可以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討論的。真正讓人無法忍受的是:景區拒絕討論、“說一套、做一套”的行事方式,表面口口聲聲讓利,背地找借口掘利。誰都不傻,何必要干這種“坑人干壞事還立牌坊”的事兒呢?
在筆者看來,此次降價縮水反映出的最大問題不在于百姓在某個景區多花了多少錢,而是地方相關部門、景區對待百姓、游客的心態?梢哉f,他們是將景區完全當成了自己掌控的搖錢樹,將游客當成了“俎上之肉”。這種心態不扭轉,更雷人的“優惠措施”今后還會出現。對此次降價令遇到的“軟抵抗”,國家相關部門應該作出“硬處理”,因為這不僅是在挑戰百姓智商,更是在挑戰政府的權威和信用。長此以往,百姓對景區的向往、好感會被對某些景區管理者、經營者的厭惡情緒所抵消。鳳凰古城在今年“五一”假期被眾多游客拋棄,就是極具說明力的例子。(陳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