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楊群)在長寧區,有個諧音“就業我要去”的“就業517”職業指導工作室,自去年9月創建以來,面向勞動年齡段內有市場化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人群,通過資深指導師及青年職業指導員提供專業化的職業指導服務,幫助青年人解決求職困惑。
“就業517”職業指導工作室打破了過去常規的接待窗口邊接待邊指導的模式,采用一對一、面對面心理訪談的方式,營造溫馨、私密的氛圍,拉近職業指導員與服務對象的心理距離。同時,融合無線互聯網打造多媒體崗位介紹功能,通過影像、視頻等形式,幫助指導對象了解行業、熟悉企業、認知崗位。自去年試運作至今,已有不少青年走進 “就業517”職業指導工作室,他們從對職業指導不了解、抗拒,轉變成了樂于體驗、樂于交流,有的在指導老師幫助下對自己的就業問題進行反思,有的對自己原有的求職方向作出調整,還有一部分人通過指導成功走上了就業崗位。
26歲的郭小姐樣貌端正,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聰明伶俐,過去十年間,她在父母的圖文制作公司里打過雜,也在淘寶網上開過小店,曾在股市里摸爬滾打,也和朋友合伙經營過網吧,千金耗盡一事無成,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迷茫。在母親的陪同下,郭小姐走進了“就業517”職業指導工作室。
工作室資深職業指導師施老師嘗試著單獨與郭小姐深入溝通,獲知她的真實想法。雖然郭小姐多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但也并非一無所獲,她不僅社會經驗豐富,也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郭小姐父母的思路是:“以她的文化程度,只能從事低端服務性行業,不體面”,因此希望她能繼續做生意當老板,但郭小姐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戀愛、結婚、生子,踏實生活。表面上對父母千依百順的她,內心深處希望“我的工作我做主”。
深入剖析后,施老師認為,應從個人愛好、能力以及就業市場的需求三方面考慮,以這三個“圈”的交集作為郭小姐的求職目標。于是施老師又邀郭媽媽一同坐進指導室促膝長談,最終給出了三點指導建議:首先,改善母女關系,學會互相體諒;接下來,更新郭媽媽的求職觀念,尊重女兒的選擇;然后是幫助郭小姐確定求職目標。鑒于銷售性質的客服崗位與郭小姐的職業能力相匹配,又較為滿足郭媽媽對女兒的職業期待,因此推薦她去某公司應聘,并建議她抓緊時間繼續深造,為今后的職業晉升創造機會。經過這次職業指導,母女的心結解開了,求職之路也順暢了。
李女士已過而立之年,兒子去年9月剛上幼兒園,卻突遭公司裁員。長寧職介的姚老師在“就業517”職業指導工作室里接待了這位失業的年輕媽媽,真誠交心中,了解到李女士較長時間失業的癥結在于她對崗位有兩點硬性要求:一是離家近,無需加班加點,方便照顧家庭;二是公司要穩定,不能動輒裁員,崗位最好是財務或出納。
姚老師通過深入剖析,從平衡工作與家庭、提高職業競爭力、拓寬就業面等方面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建議她要與先生多溝通,取得理解和支持,找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點;其次,耐心地為她分析了個人能力和就業形勢,雖然李女士有過一點出納經驗,但無過硬的證書,而財務類崗位已趨飽和,因此她的職業定位需要重新調整;第三,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所謂“大公司穩定”只是一時的,一味求“近”求“穩”,無形中縮小了選擇面,就業難上加難。建議李女士從小公司財務部辦公人員做起,或應聘銷售助理之類的崗位,先進入工作狀態,擴大就業面后再尋求下一步發展。通過交流,李女士不僅尋求到了安慰和鼓勵,更在求職方面茅塞頓開,目前她已在一家餐飲公司從事財務辦公人員的工作,也利用空余時間參加相關培訓,生活充實了,人也神采奕奕起來,職場媽媽終于迎來了職業春天。
據介紹,長寧區“就業517”職業指導工作室將形成以點帶面、區與街鎮相結合的職業指導工作模式,逐步建立起“就業517”社區服務點,拓寬全區職業指導工作,使指導室成為職場人士及求職人員的“心靈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