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剛過去不久,很多大學校園里,有關中國夢、“青春夢想”的講座、活動海報還高高地飄揚著。而“上海121名碩博士競爭60名城管”、“北京應屆畢業生落戶限年齡”等新聞的傳播,讓高校應屆畢業生不由感覺,如何邁出踏向社會的第一步,開啟自己實踐夢想的航程,今年似乎比往年“更困難”。
面對這個“困難”,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學校、家庭為了就業“自救”不得不“各顯神通”。一個個鮮活的個人抉擇中,我們能讀出各種努力堅持和很多無奈。一方面,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99萬,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畢業生數量最龐大的一年,人才供應充足。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雖然綜合反映企業即期和預期景氣狀況的企業景氣指數比四季度略有回升,但比去年同期下降1.7點,企業家信心指數仍明顯低于企業景氣指數,表明企業景氣度不如去年同期,處于溫和的景氣狀態,企業家信心仍處于恢復之中。用人單位需求不足。此外,一些緊縮政策的出臺,讓局面緊張。以北京市為例,新規定出臺:若高校應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本科生超過24歲、碩士生超過27歲、博士生超過35歲,將受到限制而不能在北京落戶。一紙規定,就此改變了很多大學生的人生規劃。
新因素造就了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供需矛盾突出,更引起輿論的關注。但事實上,“就業難”近些年來早已經不是新鮮詞兒。持續多年的擴招、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就業公平環境的受損、甚至大學生創業的艱難,針對這些問題的建議,不斷出現在包括各級政協委員在內的社會各界輿論中。這些“就業難”背后的長期因素,才是就業形勢一年難似一年的表象下面真正的決定力量。而不讓“就業難”成為一個每到畢業季就會出現的“時令新聞”,正需要綜合解決這些問題的長遠人才規劃和宏觀人才戰略。 (杜軍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