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荔城區第三屆“相鄰相親”社區合唱節在正榮時代廣場舉辦,12支社區代表隊盛裝參加(如圖1)。這是該區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荔城區把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作為出發點,加快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大批休閑文化廣場、體育健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全區115個行政村已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
在黃石社區音樂噴泉廣場上,時常都會聚集著不少的健身愛好者,在此打太極拳、練功夫扇(如圖2)……該社區的群眾文化生活正悄然發生著改變,以往農閑時湊到一起打牌、玩麻將的現象越來越少了,健康文明的娛樂方式逐漸深入人心。為此,該社區先后投資近200萬元,建成音樂噴泉廣場、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等,為廣大群眾健身、閱覽、娛樂等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社區還安裝LED大型顯示屏、大廳電子觸摸屏查詢系統等先進設備,社區里有舉辦什么文體活動,群眾都一目了然,廣泛參與。
在西天尾鎮龍山村,其農家書屋原是個村文化室,是個僅有一塊牌子、一個柜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章子的“五個一”文化室,圖書及設備都嚴重匱乏,文化室自然也是少有人問津。為改變該村文化設施,近年來,在區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幫助下,該村先后投入近20萬元,用于農家書屋的修繕和圖書設備、文化宣傳欄等的添置、更新。如今,該農家書屋的藏書量從原來的不到500冊發展到擁有各類圖書15000多冊,總量躍居全市農家書屋之首,內容涵蓋文學、歷史、農業科技、人文地理、醫療保健等幾十種類型。該村文化協管員黃國英說,書的品種齊全了,每天前來讀書看報或者借閱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這里變得更加熱鬧了。黃國英自己也在認真學習十八大精神,并義務當起宣講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十八精神傳達到村民心中。此外,總投資達1000萬元的荔城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也在該村落地。該活動中心可輻射、惠及周圍10多所中小學校學生及周邊群眾參與各種文體活動。
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該區還積極搭建豐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平臺,成功舉辦“放歌荔城、激情文化廣場”、“現代文明小戲巡演”等達100多場次。該區還免費開辦廣場健身舞培訓班,學員覆蓋全區各鎮街村(居)達150多人 。據區文化館館長黃金梅介紹,這場覆蓋全區的大型廣場健身舞免費培訓活動,在全市尚屬首例。目的是以點帶面,做到“以十帶百、以百帶千、以千帶百萬”的鏈式帶動,形成農村健身舞文化的巨大磁場,讓更多人都能快樂地跳起來,盡情地舞起來。如今,廣場健身舞不再是城里的獨特風景線了,在鄉村的埕頭空地,也隨處可見三五成群、和著音樂的節拍歡快躍動的身影。黃石鎮屏山村66歲的陳珠蘭是個健身舞愛好者,她說:“以前看城里人跳健身舞,心里挺羨慕的,卻不好意思玩,F在,農村也興這個了,大伙兒聚在一起,嘮嘮家常、活活筋骨,多好!”
荔城區文體局局長林鋒告訴筆者,多年來,不少地方的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造成城鄉發展不均衡。為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以城帶鄉,全面推動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自2013年以來,荔城區先后投入55萬元對黃石鎮水南村、西天尾鎮后黃村2個“幸福家園”試點村的多功能活動室及健身場地進行改造和完善,共配置圖書6000本、書架12個、電腦6部、健身器材20余件等,并在后黃村建成一個具有城市社區高水平的戶外拓展活動中心;先后投入20多萬元對西天尾、黃石、新度、北高4個鄉鎮的綜合文化站進行設備更新和完善;對全區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的基本情況進行普查,全面掌握設備的數量、責任人、使用運行及維護情況等,確保管理到位,發揮實際作用。
如今,該區農村文體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高規格大手筆的新型文化陣地也漸顯雛形。位于玉湖新城改造項目白埕片區的市“兩館一宮”(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總占地面積近百畝,總投資額達5億元,目前正上足馬力、全速推進,預計年底即可實現封頂。屆時,從青少年宮、科技館到圖書館,人群自幼而長,行為由動及靜,構建公共文體活動新天地。此外,位于新度鎮占地達1000畝的莆陽歷史文化創意產業園已完成項目規劃,擬建設壺山入口服務區、莆陽博物館、遠古一條街、狀元進士文化區及北宋部落等,總投資達13億元。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前期準備階段。
|